责任督学

挂牌督导管理系统

督导报告
“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 提升教育教学 质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8/7/16 16:51:13      字号: ]

田家庵区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4月

 

      根据区委安排,2018年2月份,就“如何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共涉田家庵区山南2个乡镇(史院乡、曹庵镇)14所学校。通过数据采集、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本着掌握实情、提出实招、确保实效的原则,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田家庵区曹庵、史院两乡镇于2004年7月由长丰县划转田家庵区管辖,2013年11月由田家庵区划归谢家集区托管,2015年10月再次划转田家庵区。

      目前曹庵、史院两乡镇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所,含初中2所、乡镇中心小学2所、村小10所。在编教师208人,含初中64人、小学144人。在校学生3013人,含初中708人、小学2305人。共有教学班111个,含初中17个、小学94个。

      2015年12月田家庵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2017年1月两乡镇随谢家集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至此田家庵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

      二、发展状况

      (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政府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对山南全部14所学校进行校园整修、运动场改造、校舍维修改造、旱厕改造,为3所学校新建综合楼,塑胶运动场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达标。各校功能室齐全,图书、计算机、实验室、音体美器材配备等达到要求,在两个中心小学建成“乡村少年宫”,并配备相应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持续增强。投入600余万元,添置“班班通一体机”设备、师生用计算机、LED电子显示屏,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监控系统,在两个中心校建成高清录播教室。通过均衡创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办学行为日趋规范

      随着学校管理的日益加强,学校办学行为日渐规范。各校能够严格落实教育收费政策,义务教育“零收费”。学籍管理进一步规范。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课程安排符合国家和省颁规定,能够落实“一教一辅”要求。由校长担任兼职督学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得到较好落实。

      (三)校园文化建设受到重视

      各校通过均衡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各校校园布局、教学设施、环境布置体现一定特色,校园环境优美,基本实现绿化、美化、净化。有计划开展“三风一训”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每年的“两节一会”(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能够正常开展。

      (四)向农村倾斜政策得到落实

      城乡教师工资以及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足额发放到位,农村教师每人每月500元的津贴补助得到落实。在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由国家按照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并进行表彰宣传和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我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应该说,我区在统筹城乡教育上高度重视,农村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通过调研也发现农村教育建设依然存在不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

      (一)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以师资“老化”“弱化”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薄弱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留不住人”现象非常普遍。

      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山南两个乡镇,小学在编教师144人,非在编聘用教师45人,占近三分之一。大树小学在编5人非在编4人,宋庄小学在编4人非在编4人,仇咀小学在编5人非在编4人,以上几所学校的在编和非在编教师几乎各占一半。

      二是专业教师十分缺乏。音、体、美、计算机、英语等学科教师普遍稀缺,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一名专业的音体美教师,一个教师跨几个学科、几个年级的“复式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师资,要开齐开足课程、充分开展素质教育等难度很大。

      三是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原因是: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教育观念更新不主动、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力较差、精力和责任感均有下降;有大量的非在编教师,待遇偏低和工作条件较差导致思想不稳定,也无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的打算,教学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提升业务水平的动力不足。综上,导致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二)办学经费不足,将持续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公用经费相当比例用在“保工资、保运转”上。目前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为小学625元/年/生,初中825元/年/生,对学校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在山南14所学校中,有6所是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每年公用经费在60000元左右,教育经费紧张。

      二是经费不足将严重制约农村学校的教学保障水平。对于农村学校,既要运转,更要发展。公用经费的使用,主要在教学业务管理、水电交通、专用材料与仪器设备购置、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文体活动、图书资料和日常维修等方面。公用经费不足,是造成农村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许多小规模学校依然小而弱、小而差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学生“留守化”“低龄化”趋势日益凸现,管理和教育难度加大。

      在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根据统计,史院乡各校留守儿童数量基本占到在校生数的五分之一。这些留守儿童,几乎都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平时生活。留守儿童“管理难”“安全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留守学生普遍缺乏亲情关爱,出现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不健康、不理智行为。虽然教师也进行了关心和疏导,但老师的关怀终究无法替代父母亲情,也无法达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离校期间的监管无法保证。由于留守学生基本是由爷爷奶奶陪伴,他们年龄偏大,精力有限,管理和教育方法也缺乏,只能起到照顾生活的作用,所以在放学期间、周末和假期,留守学生的管控就成了学校无法完成的任务。

      三是周边环境整治难,安全无保障。特别是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部分农村学校学生数量少、办学规模小,学校发展的后劲不足、潜力不大,办学效率较低。特别是规模不足100人的乡村学校,是影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建议

      (一)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明确规定将教师是否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作为评聘职务的条件之一,同等条件下优先。针对师资“弱化”“老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制定专项师资补充计划,使优秀教育人才能够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

      二是建立对口支援农村学校机制。通过组织建立区域内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实行城市中小学与乡镇农村学校捆绑、帮带发展。

      三是积极加强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城乡交流。有计划安排名师到农村学校轮番上示范课、公开课,开专题讲座,与农村教师一起进行课题研究,真正让城乡以研促学,以研兴校。

      四是加强师资轮岗培训。多途径推动区域内城乡教师之间的轮岗交叉挂职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研修、培训制度。

      五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教师队伍,在职称、评职、评先、评优和福利待遇上向农村教师倾斜,适度增加农村教师津贴补助标准,不仅“留住人”,更要“留住心”。教师周转房要能为教师真正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解除后顾之忧,目前各乡镇教师的周转房统一建在中心校,并不能有效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二)逐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标准

      一是加强对中心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确保公用经费统筹使用公平合理;二是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学校规模不足100人按100人拨款政策的同时,逐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标准,如四川阆中市规定,学生规模不足300人的学校按300人拨付生均经费;三是实行中心校与村小捆绑评价,使学区成为一个评价单元,真正使中心校承担起改善村小教学的责任。

      (三)完善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职能

      一是提高学校和教师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并充分发挥好“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真正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二是实施寄宿制度,建立档案制度,通过寄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这都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

      (四)拓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思路

      对于不满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可以逐步采取和推动寄宿制,同时把交通、住宿、晚自修等做好。通过较好地整合教师资源,启动乡村师范生计划,邀请企业家在当地建设寄宿制学校,捐助校车等,解决部分学生上学距离稍远等问题,也有益于提升师资水平。